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017的文章

為何是你痛風人

報載台南有一名罹患痛風關節炎多年的男子,只在痛風發作時才就醫拿藥,在沒有長期有效地控制尿酸的情況下,也沒有積極地去改變生活型態。最後,因為痛風石體積過大而侵蝕右手大拇指肌腱導致斷裂,經手術修補才逐漸恢復功能。 事實上,痛風在目前的高熱量食物來源充分的情況下,加上大部分的人疏於運動,可以預估的是人口數可能只有與日俱增,而無法降低。 減少飲酒、少吃大量肉類或帶殼海鮮、補充水分及運動等生活型態調整,可以協助控制血液中的尿酸濃度。高尿酸血症是痛風關節炎最主要的危險因子,血液中的尿酸值超過正常數值後,就會在體內形成結晶累積起來。如果持續不理會,久了之後開始形成痛風石。痛風石具有侵蝕能力,能侵犯周邊的肌腱韌帶、皮膚、軟硬骨等組織。 在這一則報導中,請注意到「控制」尿酸的部分。換句話說,當一個痛風病患在求診西醫時,那麼,最佳的狀況不外乎就是只能達到「控制」的境界。事實上,西醫的長處也就僅僅是在「症狀控制」。也就是說,不可能達到根治的目標,只能在一定的期間內將症狀予以緩解而已。諸如此類的例子比比皆是,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憂鬱症、精神分裂症 等,基本上就是只能作到「控制」,而不是「治愈」。 素問中談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 嚴用和 在 濟生方 認為:「白虎歷節,由體虛之人,將理失宜,受風寒濕毒之氣,使筋脈凝滯,血氣不流,蘊於骨節之間,或在四肢,肉色不變,其病晝輕夜劇,其痛徹骨,如虎之嚙,故名白虎也。」元代中醫大家 朱丹溪 在其所著之 丹溪心法 中論及「痛風者,四肢百節走痛,書中謂之白虎歷節風証是也。」而在其另一著作之 格致餘論 中亦於 痛風論 中指出「彼痛風者,大率因血受熱,已自沸騰,其後或涉冷 水 , 或立濕地 , 或扇風取涼,或臥地當風,寒涼外搏,熱血得寒,汙濁凝澀所以作痛汙濁凝澀所以作痛,夜則痛甚, 行於陰也。」以上中醫名家對於痛風的論述都是在說明,風、寒、濕三邪均是主因。而這些因素在日久之後就會積「熱」,也就是說在氣血循環異常的情況下,關節就會出現了「發炎」現象而引發疼痛。 除了外邪的風、寒、濕之外,飲食也佔了極為重要的部分。 朱丹溪 就指出「人生十六歲以前,血氣俱盛」,所以消化能以維常;但當「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後,精血俱耗」。此時「補腎不如補脾」,蓋因「脾得溫則

膽經敲打洩正氣

曾幾何時,在西藥會引起「藥害」的觀念影響下,中醫終於也愈來愈受到大眾的青睞。尤其是在培元補氣方面,更是非中醫不可。 但是,也因為中醫的理論受到了時間、地理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而出現了無法向西醫一樣有較為一致的論點及看法。所以,各家各派的說法及觀點簡直是讓有心人士有了歛財的利基! 必須指出,目前保健產品的行銷大方向就是在 facebook 、 LINE 等社群媒體上先傳播一些「小秘訣」,或者是體驗後的「見證」,然後就有比較正式或大型的商業告開始促銷。 很久,很久了!敲打膽經的這一則訊息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上天當初造人時,老早就已經把相關器官的功能及相互之間的關係設定好了!絕對不是有些醫學所想的那麼單純。一下膽結石就割膽,一下割闌尾,然後就說那些器官是可有可無。人體沒有那地簡單! 好久了,最近國外的研究發現腸胃道的健康與大腦的功能有正向關係。唉!看一下金元時期李東垣的著作「脾胃論」就知道這個見解早在一千多年前就被提出來了。有時候真的很想建議一下西方國家那些研究中醫的人士請認真地學習一下以中文所寫的經典醫書,而不是老是在讀翻譯本,這樣子永遠就只能在「中醫概論」的層面停留了!更不要說那些依照西方所提出的研究架構來研究中醫的模式了。事實上,那一種作法除了有點可笑之外,根本上在出發點就是錯誤的,而這也就是足以證明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那些所謂經過「科學化」方式所檢驗之中醫的論文結論根本無法應用於臨床,而只是一直停留在學術層面孤芳自賞了! 膽為六腑之首,且被屬於奇恒之府。事實上,在中醫理論上這一段對膽的論述就足以寫出一篇論文,也就是說,想了解它有一定的難度。膽在中醫的生理功能方面包括了貯藏和排泄膽汁、主決斷、調節臟腑氣機;就肝與膽二者相互為表裡的關係而言,肝主謀慮,膽主決斷;五行中屬甲木,木之升發疏泄失常,則臟腑之氣機升降出人亦會異常。 過與不及均非良事。很可惜,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妳)什麼才是所謂的「適量」!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向醫師提出健康問題時,大部分的回答永遠是「也許、可能」的原因。 膽經敲打過度,人的元氣就會被洩出體外。其道理就宛如為什麼有些人在「便秘初期」時吃香蕉可以幫助排便,因為,香蕉是會洩正氣。當氣被堵在大腸時,大腸當然就不會蠕動,便秘也就因此而生了!香蕉之所以能夠幫助排便就是藉著將堵塞在大腸的

提高警覺避免成為慢性病患

糖尿病是現在全世界的流行病之一。在台灣將近二百萬糖尿病患中,有 95% 的患者都是屬於第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屬於慢性病。也由於它的症狀發生是長期而緩慢,因此,在開始的時候一般人總是不易覺察。糖尿病的可怕之處在於後期可能出現的慢性合併症,包括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以及動脈硬化症;一旦病情控制不佳,易引起心臟病、中風,還會造成眼睛、腎臟、下肢血管等併發症,甚至造成失明、洗腎和截肢。日常的自我健康管理及提高警覺也就格外地顯得非常重要。整體上,糖尿病的前兆表現包含吃多、喝多、多尿等三多症狀。另外,如果長期感到莫名的疲勞、倦怠、或是短期內體重因不明原因而急速下降,這時候就必須注意血糖。依據健保署之資料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在過去 10 年中, 20 歲以下及 20 至 40 歲患者人數增加 11% 及 32% ;飲食習慣及生活作息不正常,甚至於是大量地攝取動物性蛋白質及脂肪都是造成腎臟病變甚至糖尿病的因素。 「治療糖尿病,到底是找中醫還是去西醫」無疑地是一般病患的心中的疑問。曾經在某一知名的國際學術期刊上看到一份報告,該報告的結論指出:只要按時服 ( 西 ) 藥,有 50% 的病患可以恢復健康。你 ( 妳 ) 相信嗎?或許,國內的糖友是因為飲食不節,作息不固定,不按時吃藥的原因,導致這個結論無法適用於他們身上吧! 再說,一個人每天的情緒、飲食及作息等都處於波動的狀態,只是限於現今的醫療制度下之束縛,導致在僅僅一次的驗血報告中出現高度異常的情況就開始服用「控制」血糖的藥是正確的作法? 中醫一直以來的理論著重於培元固本,解決問題的根本,而西醫的長處一直只有在「控制症狀」!人體的健康絕對不能一生都只依賴在進行「症狀控制」。 曾經在一病例中就發生過在經西醫確診為糖尿病後,拒絕服用西藥「控制血糖」,在二週內確實地依照中醫的方式,迄今近二年期間,人家的血糖就是維持在正常值內。也許,這個醫案中的當事人在服藥五天後,就是確實改變作息,一定在晚上十點五九分五九秒前就在床上躺平,並進行相關穴位按摩,養成喝開水的習慣,並規律地散步。 或許有人會質疑,中醫真的那麼有效嗎?我們也只能說,有些相關經過現代醫學檢驗的中醫療法證實,西醫心中不可逆的肝硬化就是在日本經過漢醫,也就是中醫方式治療後出現了「奇蹟」!這時或許又會有人指出:單一個案不足為憑。也許

順天養生保健康

黃帝內經 的 陰陽應象大論 中從「陰」與「陽」之間的平衡關係討論陰陽亢盛會危害人體的健康之重要。 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俛仰,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盛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慄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法 陰陽奈何?」 「法陰陽」就是一項最高原則!其意指的就是說日有白晝及夜晚之分,月有圓缺區別,這些自然的節律就是「陰」及「陽」之間的關係協調表現,同時也是人類在養生保健上必須效法、關注、遵行與實踐力行。 認真地思考一下人生,必當發現人生本是苦海!自農業社會迄今,尤其是現代人更是難逃此一定律。 西醫的相關老化研究指出,一個人的細胞之分化新生能力在卅五歲左右就開始下降;倘若在這一時刻未能有效地保養,那麼在四十二歲左右就會急遽地下滑。因此,我們也就不難可以去理解到 內經 內告誡世人之有關女子「六七,三陽脈衰於上,面皆焦,髮始白」,以及男子「六八,陽氣衰竭於上,面焦,髮鬢頒白」的道理了。 很為難的事實是,當一個人在年輕力壯的階段,為了生存也好,貪圖榮華富貴也罷,通通都得不得不以健康為代價,日以繼夜地工作。然而,這樣子的拼命工作卻會導致體內的「陰」不制「陽」的情況出現。一旦出現了「陰」「陽」失衡,身體所呈現的就是「陽勝身熱」。 很可惜的是,在一般人粗淺的認知裡,甚至於是一般的 line 、 fb 等社群媒體上所流傳的養生保健文章中,通通以為只要體內有了「火」山現,受到諸如發熱、齒乾、煩悶、汗不出及腹脹等屬於中醫所論的實熱證困擾時,天真地就直接飲用冰冷飲料,意圖藉此秘方就可以一勞永逸地將「火」解決了事。孰不知,如此一來的作法,其結果根本就是火上加油,每況愈下。 事情沒有這麼簡單!「陰」「陽」的平衡理論更是即使窮你(妳)一生之精力也難得突破。 「腹滿」其實是危重之證。因為,「腹滿」就警示在「中焦」負責氣機升降樞紐的脾及胃,特別是負責運化功能的脾之氣已經虛弱。這也難怪,當一個氣機升降的樞紐失調了,那麼無疑地,「氣」與「血」的迴路也就都會不通暢了。換句話說,無論生了什麼樣的病,當整體的氣機升降失調時,這個病是很難治癒了。 如果你(妳)願意仔細地觀察一下週遭那些罹患癌症的親友,相信你(妳)就可以輕易地了解

打破養生保健舊觀念

自滿清末年以來,主力的西醫理論中的許多與養生保健的觀念深深地影響眾生的生活。 然而,時代在變,觀念也必須與時俱進。 與農業時代相較,古時候的人平均壽命相對地比現代人短。但是,只是因為著重於「微觀」的所謂現代醫學的緣故?當然不是。 古時候的人普遍生活困,相對地無法去攝取到足夠的熱量來應付體內五臟六腑運作之需。當一個人長期處於熱量不足的情況下,你(妳)還能期待人的細胞分化及新生會正常嗎?免疫力的強度會高嗎? 衛生相關機構一直在量化的角度上著墨,強調現代人的平均壽命一直在延長。我們不否認這一個量化的統計數字,但是我們更關心那些不良於行,那些只能一天廿四小時躺在床上正接受安寧處置的病人,甚至於是無所知覺的植物人。這些面臨「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一點都沒有生命品質的病患,只是透過強制介入的診療手段維持「一口氣」的橡皮人而言,將其也納入平均壽命計算,以彰顯現代醫學存在價值的作法是不是值得審思? 疫苗一百多年來一直是西醫「微觀」理論的最佳表現。陳姓高職生二00九年接種 H1N1 新型流感疫苗,陸續出現蕁麻疹、ADEM(急性瀰散性腦脊髓炎)等症狀,兩年後引發敗血症去世。家屬認定兒子是因接種疫苗引發副作用死亡,衛福部審議認定是個案本身的免疫系統導致,與疫苗無關;但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近日認定,陳生死亡與接種疫苗的關聯性「無法排除」,判決衛福部需賠償陳男父母二 ○ 八萬元。 西醫的一切研究是基於統計學。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研究人員指出,任何藥物、疫苗的臨床試驗,人數最多不過幾千人。屏東縣萬巒國中有四十六名學生,接種後頭暈通報。而北縣淡水鎮天生國小、中市四張犁與中縣大里爽文國中昨天也紛傳有學生施打後頭暈等暈針的現象。試問,以統計的角度來觀察上述的新聞,這個過高的機率真的就是如衛生主管機關所稱的「太緊張」? 廿世紀中期以來, WHO 一直在致力於中醫與西醫的結合。即使在癌症病患身上可以見到某一程度的成果,但其實際的機制仍然不明。 整體上中醫與西醫的整合是一定的難度! 在美國期間,只要見到病患有「濕」證,就必定詢問其有無服用抗生素及類固醇藥物。因為,這二大類的藥物在個人的多年觀察中發現會引起體內水分滯留,導致於「濕」,甚至於「濕熱」。 不論是中藥或者是西藥都必須透過肝及腎的代謝。因此,在非必要的情況下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