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2的文章

小心肌肉鬆弛劑及安眠藥物引發腎臟疾病

台灣睡眠醫學學會 2019 年最新調查發現,國內慢性失眠症盛行率為 10.7 %;此外,健保資料庫統計指出,國內失眠人口已經從 106 年的近 74 萬人,逐漸上升至 108 年的 78 萬人。其中以 50 至 59 歲最多,女性遠多於男性。   台灣一年吃掉超過一億顆安眠藥,安眠藥使用量佔全球第十位之事實說明將近四分之一人口都有睡眠困擾。常用的安眠藥有含苯二氮平類成分的佐沛眠( Zolpidem )及不含苯二氮平類藥品的當立平( Diazepam )二大類。   很不幸地,上述二種藥物在 2021 年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此二種藥物會導致慢性腎臟病及末期腎臟病,亦即會讓使用人最終面臨洗腎的結果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har.2020.524113/full) 外,更令人擔憂的是佐沛眠會讓人有自殺的意念(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868634/ )!   失眠在中醫稱之為「不寐」。在醫學集成一書之卷三的不寐篇指出,「不寐一證,多由精血虧損,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   有辦法不服用中藥或西藥的情況下達到助眠目標嗎?答案當然有。   臨床經驗顯示,不是男或女,年輕人或老年人,只要藉助大自然的力量就可以達成心願!   真的想在不藉助藥物達成目標安眠的人,歡迎儘速聯絡,以拯救親友免於淪落到洗腎的地步!  

排便小細節預防中風

當一個人的脾胃陽氣不足,也就是功能低落時,那麼升清降濁功能就會失常而造成營養物質和糟粕不能正常地消化吸收和排泄之「濁陰不降」的情況。一段時間後就會導致「清陽不升」,亦即西醫所謂的血氧不足。因為「清陽之氣」不升,故而無法溫養頭部、肌表、四肢,最終出現頭暈眼花,視物不清,耳鳴耳聾,畏寒肢冷,困倦乏力,食不知味,納呆便溏等症狀。   日本東北大學一項 1994 年開始、為期 13 年的調查發現, 2 ~ 3 天才排便 1 次的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比 1 天排便 1 次以上的居民高出 1.21 倍; 4 天才排便 1 次的人,死亡率更是高出 1.39 倍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6812003/) 。   常常習慣晚睡、老年人或臥躺病床一段時間之後,無可避免地都會面臨到上述之「清陽不升」的情況,進而使得體內出現發炎。身體一旦出現發炎,那麼就會導致西醫討論的自由基活化情形。自由基會攻擊血管,讓血管鈣化,最終導致惡性循環。   臨床上發現,當一個人更需要在排便時使盡力氣才能完成的狀況就是有便祕的狀況。由於排便時大力地使力會增加顱內的壓力,使顱內鈣化的動脈破裂,因而很容易引起腦中風。   所以,為了預防排便時中風,最重要的小動作就是排便時,全程地將嘴巴微微地張開!   有人或許會要求舌頭必須如坐禪般抵住上顎,但是,臨床經驗發現,答案是:不需要!  

改善老年人便秘簡易良方

便秘就是大便秘結;通常是指排便次數少,或者是糞便之容量及重量減少。就排便的質而言,也可以指排便須要很用力、感覺無法完全排空,或甚至於是必須藉助灌腸、坐劑和瀉藥之幫忙來維持排便正常的一種症狀。   整體而言,如果便秘未持續三天以上,那就不需要太擔心及掛慮。可能引發便秘的原因包括心理因素、纖維及水分之攝取不足,長時間的久坐或者是受到環境改變之影響。   素問卷的至真要大論篇就討論到太陰司天,也就是渉及到脾與肺二臟時會出現「大便難」的情況;此外,諸病源候論一書中的大便病諸候篇則提出「大便難者,由五臟不調,陰陽偏有虛實,謂三焦不和,則冷熱並結故也。胃為水谷之海,水谷之精化為營衛,其糟粕行之於大腸以出也。五臟三焦既不調和,冷熱壅澀,結在腸胃之間,其腸胃本實,而又為冷熱之氣所結聚不宣,故令大便難也」。   老年人由於腎氣虛虧,所以大多是屬於景岳全書中之秘結篇所論之「元氣薄弱之人」,因此,常有牽涉到肝氣不舒、脾氣虛及胃腸濕熱等原因造成之食慾不振的問題。簡單地講,如果不提振「脾」與「肺」之間的氣流問題,讓肺氣肅降以交通脾胃的話,那麼,一切的作為就是只能達到短期的效果。   多年的臨床經驗顯示,所有每日睡前認真地以拍打的方式按摩中府及雲門二個穴位,平日只要有空就按摩大都穴,且記得在按摩的前、後各喝二口溫開水(嚴禁熱、冷相加的陰陽水),及在 10 : 55 前躺平的患者,極短的時間內便秘的情形就遠離了!   含有蕃瀉葉成分的中西藥可是會致癌的喔,不可不慎啊!

提防高血鈣現象

鈣是人體骨頭最主要的成份。西醫「目前的」理論認為人的骨質一旦流失就很難再完全恢復,因此,想要有效地預防骨質疏鬆狀況發生就必須趁早養足骨本。而養好骨本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增加鈣的攝取。因為西醫主張攝取維他命 D 以利於鈣的吸收的關係,所以,體內鈣的存量與維他命 D 的攝取量存在正向關係。   然而,凡事必為一體兩面,有好處必有缺點!維他命 D 攝取過量就會導致維他命 D 中毒( Vitamin D toxicity ) 或者維他命 D 過多症( hypervitaminosis D )。   或許,有的人認為只要依照政府機關所建議的攝取量即可。然而,每個人的身體隨時都在波動,「適量」的建議可能就有值得慎思的必要。畢竟,每個人每一天的健康狀況都處於波動中,更何況當你(妳)長期規律地服用某一種藥物或食物,乃至於保健食品都會因為「阻抗性」的發生而讓身體波動得更嚴重;此時,所謂的「適量」更是奢侈的想法。   中醫理論認為腎主骨。因此,腎的健康就是骨質密度的決定因素。   可惜,大多數的老早習慣於「有吃有保佑」的觀念,任意地服用某一種藥物或者是保健食品。種種的行為都是在讓腎臟難過的因素卻不自知!   過去的臨床經驗顯示,凡是罹患乳癌的患者沒有一個不是有特定服用某一例如減重的藥品,或者是保健食品。   「肝腎同源」的觀念提示世人,只要擔付解毒功能的肝臟受了傷,那麼腎臟的傷害也就指日可待。    

慎防利尿劑引發腎臟疾病

整體而言,大部分的病患都希望在最短時間內看到期待的醫療效果;然而,扣除意外事故,所有的疾病莫不是臨界值到了而爆發,絕非一朝一夕!   更令人難過的是糖尿病、高血壓的病患都以服用藥物能於最短時間降血糖及降血壓而滿足。殊不知,這樣的行為到最後一定會引發更難處理的後果。   目前國內血壓藥物依其作用的方式可分為利尿劑、血管收縮素轉換酶抑制劑、血管收縮素受體抑制劑、鈣離子通道阻斷劑、乙型交感神經受體阻斷劑及血管擴張劑六大類。其中,利尿劑的使用可以說是使用度上最高的。   然而,美國腎臟基金會所印發的貧血與慢性腎臟疾病衛教資料明確地指出,慢性腎臟疾病會導致貧血 (https://www.kidney.org/sites/default/files/docs/anemia.pdf) ; 2016 年公共圖書館所刊登的論文中指出,使用利尿劑會降低腎絲球過濾率 eGFR ( The use of diuretics was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renal outcomes indicated by decline in eGFR  ),亦即讓腎臟功能更加敗壞( The use of diuretics was associated with adverse renal outcomes indicated by decline in eGFR  )。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髓會轉成精,最終化為血。因此,腎臟異常的人一定時間後即為出現貧血的現象。而利尿劑的使用影響血中的鈉、鉀及鈣的比例,進而造成中醫所謂的「心腎不交」的狀況,也就是西醫所謂的「腎源性高血壓」。   短期的治療效果並不意謂根本上解決了臟腑的異常及協調性!為什麼這麼多人卻仍然一直執迷不悟地迷戀短期的數字呢?滿足短期的症狀控制最後必然導致出現「不好死」及「很難死」的局面,恐佈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