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22的文章

健康飲水遠離癌症

人的體重中水就佔了 67% ;換句話說,沒有水,那麼就會導致器官脫水、代謝延遲或異常。   一般常聽到「口乾」、「口燥」和「口渴」等三個與人體水分多寡的名詞其實在中醫的角度而言存在著不同的病理意義;「口乾」與「口燥」所代表的是口中的津液不足,不一定就是水分不足而有飲水的要求。然而,當一個人有「飲水」的欲望時,則必然是呈現「口渴」。因此,在中醫的診斷上就會出現「渴不欲飲」係濕遏熱伏的狀況。   2020 年國際環境研究與公共健康期刊發表一篇針對 206 位 25-65 歲的婦女研究乳癌與飲水量之間關係的論文中發現,年輕女子罹患乳癌的風險與飲水量存在極大的關(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7589878/ )。此外, 2014 年的一篇研究( https://wjso.biomedcentral.com/articles/10.1186/1477-7819-12-223 )也發現,膀胱癌也與水分攝取不足有關。   太多人相信每天最少要喝八杯或者是 2000CC 的水以達到養生保健作為所謂之「排毒」的說法!然而,諸如一早起床就在極短的時間內大量喝水之行為除了最易造成「水中毒」的現象外,也容易導致脾氣受損,進而體內反而累積「濕」。   健康地喝水就必須小口地喝水,以免造成胃陰,亦即胃酸受損。多小口?所謂的小口的程度就是宛如相親的男女一樣,男的裝斯文,女的就像大家閏秀一般地喝水速度。另外,規律地喝水。例如,每卅分鐘喝二口水。其中,重中之重的就是必須喝將全熱的開水放到可以喝入喉的溫度,絕對嚴禁將冷熱水相加及飲水機中的溫水。   臨床經驗顯示,即使是癌症患者在遵守此述原則健康地喝水及配合針灸與中藥後,在每月回診的結果中,所出現之腫瘤縮小的情形讓西醫驚訝不已!      

提防使用類固醇警覺

  不知從何時開始,大多數的人在身體出了狀況之後,居然存著快速解決健康問題的心態?!也因為如此,導致某些醫生就使用類固醇來滿足病患的需要。這一個現象也就是一般人常聽到的「藥用得很強」。   然而,疾病是一朝一夕產生的?當然不是。 2017 年諾貝爾獎生醫獎由美國 Michael Rosbash 、 Jeffrey Hall 、 Michael Young 等三位研究生理時鐘的科學家一同獲得!他們的研究證實生理時鐘是存在人體,扮演調控作息,生理代謝功能外,對於諸如生物行為、免疫系統、神經系統與精神心情狀態,甚至是腸道內菌叢都扮演著至關重大的角色。   簡單地講,生理時鐘對應著黃帝內經素問卷中上古天真論篇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養生原則一致。   易言之,順應自然就能降低產生疾病的風險!   現實生活中,常見於健身中被運來增加肌肉之同化類固醇( Anabolic Steroid )的使用會增加誘發睪丸癌的風險( https://keck.usc.edu/6-things-men-should-know-about-testicular-cancer/ )外,國內常被用來治療過敏和發炎等症狀以抑制免疫系統,減輕發炎反應的皮質類固醇( Corticosteroids ),在 2021 年的一篇研究中也證實對於某些具有基因特性的婦女而言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https://www.precisiononcologynews.com/cancer/breast-cancer-genetic-risk-modified-corticosteroid-use#.Yv7r8HZByM8 )。   這一篇 2021 年的研究或許在某一程度上可以解釋為什麼國內乳癌人口直線上升,而且年齡愈來愈年輕!   徧徧,很多的患者在「趨吉避凶」的心理上選擇相信醫生之「適量使用」不會引起嚴重副作用的話術!我們想要知道的事實是,每個患者的身體狀況在治療後會有一定不管是正向或負面程度的改變,請問「適量」二個字有辦法作到西醫最講究的「量化」標準嗎?   答案是 NO 。沒有一個醫生可以做得到的!  

小心藉助維他命養生實際上係維持藥廠的生命

8 月 2 日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 U.S. News & World Report )刊登一篇值得國人提高警覺的新聞,因為該則新聞( https://www.usnews.com/news/health-news/articles/2022-08-02/dietary-supplements-are-you-throwing-money-away )指出美國成年人最常服用的三種補充劑是綜合維他命( 35% )、維他命 D ( 31% )和維他命 C ( 26% )的現象很不幸地與國人的養生保健習慣不謀而合!   有缺少才需要補充是不變的真理!   然而,在國內看到現象卻是所有服用維他命的人信奉「有吃有保佑」,不管身體是否出現缺乏的情況。更令人難過的事實是,有服用補充劑的人,包括一些醫生都相信在受控制之實驗室環境中完成的研究結論可以應用在現實生活中!?   很難過地,國人最相信可以應付 COVID-19 及預防骨質疏鬆的維他命 D 也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202106?query=featured_home )的論文中證實無益於骨質疏鬆及降低骨折風險。此外,美國預防服務工作組(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也建議不要為了預防心血管疾管及癌症而使用維他命 A 和維他命 E ( file:///C:/Users/Lenovo/Downloads/multivitamin-mineral-suppl-cvd-cancer-prev-final-recommendation%20(1).pdf )。   試想,一個婦產科醫師在罹患肺癌後會自己醫自己嗎?答案一定是不會的!因為醫學是極專業的,更何況在國內西醫已經發展到「次次專科」程度的今天,每一科要進修的資訊太多,也太細!偏偏令人擔心的事實是,國內太多與醫療沾得上邊的醫療網紅藉著網路傳播著屬於「皮毛」層次的保健資訊;而這一些連網紅本身都未能確實掌握「眉角」的資訊居然還獲得很大的流量!   這一個現象或許可以說明為什麼國內的癌症人口連年上升的原因吧!   一個健康無礙的人必然能吃、能睡、能便!也唯有達到這三項的目標才能笑得出來!遵從內經素問卷庳論篇中所警示的「飲

中醫角度超猴部署

衛福部 111 年 6 月 23 日衛授疾字第 1110100867 號公告,新增「猴痘」為第二類法定傳染病後, 7 月 24 日衛福部公布我國首例境外移入之與天花、牛痘屬痘科病毒的南部 20 多歲本國籍男性猴痘確診個案。   世界衛生組織因為此一病毒係重現江湖,因而關注並提出警示猴痘具有猴、齧齒類動物傳人的特性,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雖然傳染率並不高,而且擴散速度也不快,但是卻意味著具有不易斷根之特性。迄至目前了解,猴痘潛伏期在 4-17 天左右,會出現與 COVID-19 一樣的類似流感發燒、頭痛、畏寒、出汗、肌肉痠痛等症狀外,也會伴隨淋巴結腫大,進而在頭部和四肢產生皮膚病灶。   北宋陳無擇在其所著之《三因極 — 病證方論》一書中將有的疾病按病源分為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歸類為外因:內因包括喜、怒、憂、思、悲、恐、驚等七情;至於意外事故、飲食飢飽、叫呼傷氣及虎狼毒蟲等為不內外因。   無可否認地,除了不外內因係屬於難以預料的因素外,不論是外或是內因均是體內存在著一定程度利於病源入侵人體致病的條件!也就是當體內適合疾病發生的臨界點達到了,外來的病因也只不過是一項催化劑罷了!   如何達到憑藉「正氣」以預防感染猴痘?   如果一個人能夠順從內經上古天真論篇所提示之「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的原則生活,則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簡單地講,上述的原則告誡世人務必於每晚 10 : 55 前躺平,以免過了 11 點後大氣屬於「陽」時才上床。因為,一旦等到大氣屬於「陽」時才上床的人,持續一段時間後就根本無法享有「深層睡眠」的品質,接著就會出現胃食道流症狀,最後必然有憂鬱的情緒!   喜歡冰冷疏果,燒烤食物及奶蛋者更應該提高警覺,即時地改變不當的飲食習慣以提升體內的「正氣」。畢竟,上述食物大大地傷害到身體!每天規律吃蛋喝奶的人是不是常有皮膚問題?感冒了是不是很難將體內的痰排出?是不是常有消化系統的問題?   多年的臨床經驗證實,凡是依賴藥物助眠者,最終沒有一個逃得過憂鬱的命運外,更常看到的就是走上自殺的結果。   沒有「正氣」就沒有資格討論預防疾病是永遠不變的真理!

養生保健可以完全相信論文嗎

自從上個世紀整個人類的歷史走在量化研究的道路後,幾乎所有的人相信量化研究論文!   然而,量化研究的論文之數據可以隨研究者的喜好及實驗過程所遇到的瓶頸調整參數一節以達到所預訂之目標的部分卻是大多數未從事量化研究所不知!換句話說,不是內行人絕對不要完全地將研究結果照單接受。   過去幾年擔任美加等國 SCI 國際學術期刊之編輯委員及論文審查者的經驗顯示,除非讀者照著論文的研究設計全部 run 一次,否則,很難看出造假的數據。這由過去國內 2016 年 11 月 T 大楊姓校長係郭姓教授研究團隊涉及多篇論文造假之共同作者及 2006 年在頂尖期刊《自然 (Nature) 》上發表有關阿茲海默症的論文中主張患者大腦中出現的 β 澱粉樣蛋白是致病的主因有作假一事可以得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ature04533 ),閱讀量化的論文的同時就必須提高警覺。   盡信書不如無書是古人告誡世人的箴言。中醫一直被迷信數據的人批評為不科學的醫學;但是,數千年來經由無數生命證實療效的中醫難道會比不上可以造假或者是實驗室裡的樣本母體數?很顯然地,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事實上,從過去工業革命時代興起之「人定勝天」的信念,對照天災頻頻的今天,這一句口號還聴得到嗎?   養生保健亦復如此?絕對不要輕易地相信社群媒體所流傳的訊息!無可否認地,太多宣傳養生保健的網紅充其量只是「照書講」!無可否認地,所有的資訊通通強調好處及優點。然而,請冷靜地思考一下,傳播訊息的網紅真的有一定程度的臨床經驗?   中醫主張疾病的發生代表體內的陰陽失衡,所以,黃帝內經在素問卷的四氣調神大論篇提示世人「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如何平衡陰陽顯然就必須個人體質而論。易言之,如何採取適合個人體質的養生保健作法必須根基於自身的認知。   抗疫期間到底是服用西藥比較沒有長新冠現象,或是服用中藥後較少長新冠後遺症?這一個議題在今天顯然就可以用來驗證實驗室的實驗會不會比臨床的治療更有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