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新冠疫苗增加蕁麻疹風險

無可否認地,自從新冠肺炎 2019 年爆發以來,相信你我會看到一個現象層出不窮,那就是蕁麻疹( Urticaria )的例子愈來愈常見到。   據統計,全球約 4 千萬名患者受慢性蕁麻疹所苦,國內則約有 20 到 25 萬人。蕁麻疹是一種常見因過敏反應而引起的皮膚病,發病時皮膚會出現凸起、就好像被蚊子叮咬般的紅疹。一般來說,急性蕁麻疹在 3 天內就會自行痊癒,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 CSU )則可能必須持續反覆發作超過 6 週以上。   2022 年日本醫學會期刊的一篇論文提出一位接受莫德納( Moderna )疫苗之 27 歲的婦女,在接種後 12 天出現急性蕁麻疹(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91317 );此外, 2023 年一篇德國的研究也指出,新冠疫苗的注射除了會誘發急性蕁麻疹之外,也會讓慢性蕁麻疹出王見惡化的情形(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5/7/1585https://www.mdpi.com/1999-4915/15/7/1585 )。   就統計而言,慢性蕁麻疹的好發年齡為 20 至 40 歲青壯年族群,其中,女性發病比例約為男性的 2 倍,可能的原因與女性較多免疫失調的體質有關。統計顯示,國人中一生中約有 23.3% 蕁麻疹發生風險、平均每 4 人就有約 1 人。   慢性蕁麻疹的好發時間點有晝夜差別特徵,常見發病於晚上 7 、 8 點以後,甚至睡到半夜被癢醒。就治療而言,急性蕁麻疹主要使用類固醇治療有所不同,慢性蕁麻疹的第 1 、第 2 治療方式以不同劑量的抗組織胺為主。   中醫的角度而論,蕁麻疹則屬於「癮疹」或「風疹塊」的範疇,其病因大多與風、濕、熱等三種外邪有關。   事實上,隨著病程的發展,原本的「濕」邪更會進化到「熱」,也就是中醫所討論的「陰極必陽」現象。臨床上,建議患者務必要減少吹到冷氣外,亦應避免冰冷食物,酒類及糯米與其他相關的糥木製品,並請隨時隨地按摩曲池穴及太沖穴。   有照作的患者都笑了!

抗生素使用增加乳癌風險

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中2,655名女性死於乳癌,每天約7.3人死於乳癌,是婦女癌症死亡率第三位,平均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 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如老化、基因變異、生育因子(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晚生育、未曾哺乳等)、具有乳癌家族史、相關病史(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等。 乳癌有可能預防嗎?本專欄在過去討論許多的研究發現是很難;因為,除了扣除PM2.5,維他命A、C、E及喝酒外,難以逃避的是抗生素。 自從抗生素在國內濫用後,類固醇的使用更是後來居上,尤其在皮膚病方面的治療!然而,由於傷害不是短期內可以看到,再加上駝鳥心態的驅使下,大多數的婦女對於「西方國家」的研究大都選擇視而不見。另一方面,令人便擔心的現象是太多人只相信已經在某一部分經過修飾的「中文醫藥資訊」。 以乳癌防治基金會2020/1/1的防癌資訊為例,在其所披露的4項預防乳癌的因素中就沒有討論到抗生素使用(https://www.breastcf.org.tw/contents/news_ct?c=4&id=285&page=9);在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出現相同的情況(https://www.canceraway.org.tw/cancerinfo.php?id=EC4BC652-18B3-464C-B19D-CB0C49C64285)。 2014權威的美國醫學會期刊就刊登一篇論文,結論是抗生素的使用增加乳癌的發生及死亡(Use of antibiotic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incident and fatal breast cancer.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198216),2019年一篇系統性回顧的論文也指出,人的一生使用到抗生素也將微微地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https://www.mdpi.com/2072-6694/11/8/1174)。同樣的結論在2023年的癌症研究與臨床腫瘤學期刊中之一篇論文中也持同樣的看法,並強調存在正向的關連(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32-022-03998-z)。 在預防癌症的這條道路幾乎很難,但是,如果...

穴位按摩處理中耳炎

成年人可能因為耳咽管結構和功能發展的關係,罹患中耳炎比例較兒童少。研究指出,近乎75%的幼兒在一歲以前都會有感染一次中耳炎的經歷,其臨床症狀包括有37.5度以上的發燒、耳痛及聽力障礙,有時亦會併發鼻塞、流鼻水與感冒症狀。一般而言,急性中耳炎的症狀大多在1週內症狀就會消失,疼痛感約2~3天就會緩解。 西醫在治療此一病症時,首選藥物為口服的amoxicillin (Amolin®,萬博黴素),一個療程10 天。 人體淋巴結是淋巴系統的一部分,主要分佈於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以中醫的角度而言,「頸部」的淋巴結位置附近有一個處理耳部病變最重要的穴位叫做「翳風」。這一個穴位係屬於手足少陽之會,也就是對應於淋巴系統之「手少陽『三焦』」經上,功效在於「散風活絡、『聰耳消腫』」。 無可否認地,處理健康的問題timing極為重要。臨床上,不論是中耳炎、內耳炎,乃至於是耳鳴,患者在按摩這一個穴位後,均表示效果太棒了! 然而,請切記,成功的關鍵在於按前務必喝溫開水2~3口,按摩時務必閉上雙眼並且面向東方。 至於按摩時間就請隨喜,有時間就多做吧!

注意含有乙酼胺酚成分的藥品使用以降低哮喘風險

由於乙酼胺酚( acetaminophen )可經由提昇疼痛閥值而產生鎮痛作用,並經由作用於下視丘體溫調節中樞以產生解熱效能,所以在臨床上或者是一般民眾在感冒、退燒時都常常使用含有此一成分的成藥或是處方藥。   目前,衛生福利部核准含 acetaminophen ( paracetamol )成分藥品製劑許可證共 1151 張,其中包含衛署藥輸字第 024335 號普拿疼肌肉關節長效錠、衛署藥製字第 048970 號理冒治痛長效錠 650 毫克及複方製劑:衛部藥輸字第 026598 號保寧緩釋錠「緩釋劑型」等單方製劑共 3 種。   由於目前尚無適當之治療方法來處理含 acetaminophen ( paracetamol )成分之「緩釋劑型」藥品過量之情況,所以歐盟 EMA 在 2018/02/19 發布暫停該類藥品販售許可。   看到了嗎?歐盟都以有風險為由禁止該類藥品販賣,國內真的比歐盟還有販售條件嗎?   使用含 acetaminophen 成分之如「普拿疼」、「斯斯」及感冒糖漿等藥品時,除應嚴格地遵照醫囑使用外,更重要的是不應有飲酒或併服含有酒精之飲料,以免造成致命的風險。此外,此一成分可能造成肝損害,也有導致哮喘之風險及對肺部功能產生不良影響( https://www.atsjournals.org/doi/full/10.1164/rccm.200409-1269OC )。   對於感冒所引起之發燒,多年來在臨床上都建議採取溫水加按摩的無害作法。   具體的作法就是「閉上雙眼」,接著就直接將蓮蓬頭放在針灸學所討論之「太椎」這一個穴位的位置,以可以接受之溫度的溫水沖 3 分鐘。其間,以大姆指向左及向右的方向摩擦皮膚。接下來,將溫水一樣沖「小腹」 3 分鐘。   奇蹟就會出現了!大人及小孩均可適用哦!

淺談新冠疫苗與顏面神經痲痺關係

顏面神經麻痺,又稱面癱,臨床症狀常常可以見到顏面神經因為受到損害,進而導致一側臉部肌肉無力或麻痺諸如嘴歪、流口水、眼睛閉不緊、無法抬眉、味覺異常等。   常見的原因包括貝爾氏麻痺( Bell’s palsy )、帶狀皰疹病毒感染,以及外傷、中耳炎、腫瘤等。   大致上,這一疾病的病因有文獻指出係感染到人類皰疹病毒( Human herpesvirus  )。   現實生活中,顏面神經麻痺與小中風的最大區別就是顏面神經麻痺患者沒有抬頭紋及患側的眼睛沒有辦法閉起來。   如果細心地觀察,自 2019 年新冠肺炎爆發後,這一類的問題與感染帶狀皰疹的人數愈來愈多!   2021 年的一篇研究發現,注射輝瑞公司 mRNA 製程的疫苗的人較注射中國科興出產的  CoronaVac 疫苗存在更高的顏面神經痲痺感染風險(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8367195/ )。更令人擔心的是注射了新冠肺炎疫苗的人之感染顏面神經痲痺的風險是未注射任何一種疫苗的人高達 2 倍之多(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0141297/ )。   顏面神經痲痺的神經症狀就中醫而論就是「風」。黃帝內經的素問卷之風論篇提出「故風者,百病之長也,至其變化,乃為他病也,無常方,然致有風氣也」之看法;「風」邪為「六淫」之首,最易侵入人體造成多種健康問題。   防治之道首要不隨意接受疫苗,再者,必須每晚 10:55 前躺平,以免造成體內出現慢性發炎,也就是中醫所謂的「內熱」。畢竟,「熱極生『風』」!   臨床上,多位接受治療的顏面神經痲痺患者中之一位 85 歲阿公,在接受別家中醫師治療近 1 年無明顯進展情況下,經過獨門的僅需 3 分鐘療程之「升陽滋陰」治療後,立即回復 90% ( https://www.linkedin.com/feed/update/urn:li:activity:7351491270789230593/ )。

慎防作愛時易致命的姿勢

「馬上風」是大多數人耳熟能詳的一句話,但是,如何在愛愛時去避免這一個憾事發生呢? 講簡單一點,「馬上風」就是作愛時發生猝死的情況,醫學上稱之為性交猝死。為什麼會發生這一情形呢? 心肌梗塞及出血性腦中風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類型。就病因學的角度而言,就是血管疾病。 無可否認地,應該在現實的生活中不會看到作愛時還保持理性的人!然而,到底要選擇理性或者是感性?想享受高度歡愉,甚至於是令人飄飄欲仙的魚水之歡時,理性顯然被感性打敗。也就是說,這也就是凡夫俗子失敗的關鍵! 血液自心臟打至全血時,最需要的就是血管的暢通。很可惜地,大多數的人由於早已習慣冰冷食物、飲料,甚至於是晚睡,或者是通宵達旦不躺平。這一些情形就很容易造成中醫所討論的「痰」! 身體內任何一個臟胕所存在的腫瘤就是中醫所討論之廣義的「痰」。倘若不積極地處理,一段時間後必然進一步發展到「痰飲」,最後出現「痰瘀」。 心臟打出去的血在循環全身一週後,必須依賴下肢膝蓋後的靜脈將血液回流到心臟。 所以,如果此時採取「跪姿」的話將會嚴重地影響到血液的循環,最終導致心臟運作出現障礙,進而使得心臟搏動出現異常。

減少輻射線暴露以降低兒童癌症

  國民健康署資料庫統計顯示,台灣地區 18 歲以下兒童跟青少年,每年約有 500 人被新診斷罹患兒童癌症。   兒童對輻射致癌的敏感度比成人得多,以致於大量關於兒童接受放射治療良性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放射治療會導致甲狀腺癌、乳腺癌、腦癌、皮膚癌以及白血病的風險。   或許有些人會持反對的意見。然而,單次手術的輻射劑量雖然可能比較低,但是在兒科患者隨著患病時間拉長,在接受反覆的檢查以評估其病情的情況下,導致兒童相對較高的累積劑量。事實上,有幾項針對接受多次診斷性放射線照射的女孩和年輕女性的研究顯示,隨著放射劑量的增加,乳腺癌的死亡率會增加,而且兒童白血病和出生後診斷性放射線照射的病例對照研究表明,隨著檢查次數的增加,風險也會增加。   黃帝內經的素問卷在生氣天論篇提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的看法。簡言之,身體的健康與否有賴「陰」及「陽」的協調,相互作用以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   然而,一旦屬於「陽」的幅射線進入到了人體後,即會導致「陰」的層次受到傷害。試想,為什麼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後都會出現口乾、舌破,甚至於是整個處於極度疲憊的狀況呢?那就是屬於身體內的基礎物質之屬於「陰」層次的東西受到破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