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輻射線暴露以降低兒童癌症
國民健康署資料庫統計顯示,台灣地區18歲以下兒童跟青少年,每年約有500人被新診斷罹患兒童癌症。
兒童對輻射致癌的敏感度比成人得多,以致於大量關於兒童接受放射治療良性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放射治療會導致甲狀腺癌、乳腺癌、腦癌、皮膚癌以及白血病的風險。
或許有些人會持反對的意見。然而,單次手術的輻射劑量雖然可能比較低,但是在兒科患者隨著患病時間拉長,在接受反覆的檢查以評估其病情的情況下,導致兒童相對較高的累積劑量。事實上,有幾項針對接受多次診斷性放射線照射的女孩和年輕女性的研究顯示,隨著放射劑量的增加,乳腺癌的死亡率會增加,而且兒童白血病和出生後診斷性放射線照射的病例對照研究表明,隨著檢查次數的增加,風險也會增加。
黃帝內經的素問卷在生氣天論篇提到「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聖度」的看法。簡言之,身體的健康與否有賴「陰」及「陽」的協調,相互作用以維持正常的生理狀態。
然而,一旦屬於「陽」的幅射線進入到了人體後,即會導致「陰」的層次受到傷害。試想,為什麼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後都會出現口乾、舌破,甚至於是整個處於極度疲憊的狀況呢?那就是屬於身體內的基礎物質之屬於「陰」層次的東西受到破壞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