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025的文章

新冠疫苗增加蕁麻疹風險

無可否認地,自從新冠肺炎 2019 年爆發以來,相信你我會看到一個現象層出不窮,那就是蕁麻疹( Urticaria )的例子愈來愈常見到。   據統計,全球約 4 千萬名患者受慢性蕁麻疹所苦,國內則約有 20 到 25 萬人。蕁麻疹是一種常見因過敏反應而引起的皮膚病,發病時皮膚會出現凸起、就好像被蚊子叮咬般的紅疹。一般來說,急性蕁麻疹在 3 天內就會自行痊癒,慢性自發性蕁麻疹(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 CSU )則可能必須持續反覆發作超過 6 週以上。   2022 年日本醫學會期刊的一篇論文提出一位接受莫德納( Moderna )疫苗之 27 歲的婦女,在接種後 12 天出現急性蕁麻疹(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91317 );此外, 2023 年一篇德國的研究也指出,新冠疫苗的注射除了會誘發急性蕁麻疹之外,也會讓慢性蕁麻疹出王見惡化的情形( https://www.mdpi.com/1999-4915/15/7/1585https://www.mdpi.com/1999-4915/15/7/1585 )。   就統計而言,慢性蕁麻疹的好發年齡為 20 至 40 歲青壯年族群,其中,女性發病比例約為男性的 2 倍,可能的原因與女性較多免疫失調的體質有關。統計顯示,國人中一生中約有 23.3% 蕁麻疹發生風險、平均每 4 人就有約 1 人。   慢性蕁麻疹的好發時間點有晝夜差別特徵,常見發病於晚上 7 、 8 點以後,甚至睡到半夜被癢醒。就治療而言,急性蕁麻疹主要使用類固醇治療有所不同,慢性蕁麻疹的第 1 、第 2 治療方式以不同劑量的抗組織胺為主。   中醫的角度而論,蕁麻疹則屬於「癮疹」或「風疹塊」的範疇,其病因大多與風、濕、熱等三種外邪有關。   事實上,隨著病程的發展,原本的「濕」邪更會進化到「熱」,也就是中醫所討論的「陰極必陽」現象。臨床上,建議患者務必要減少吹到冷氣外,亦應避免冰冷食物,酒類及糯米與其他相關的糥木製品,並請隨時隨地按摩曲池穴及太沖穴。   有照作的患者都笑了!

抗生素使用增加乳癌風險

衛福部109年死因統計中2,655名女性死於乳癌,每天約7.3人死於乳癌,是婦女癌症死亡率第三位,平均每36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 乳癌的危險因子包含如老化、基因變異、生育因子(初經早、停經晚、未曾生育、晚生育、未曾哺乳等)、具有乳癌家族史、相關病史(乳癌、卵巢癌或子宮內膜癌等)、抽菸、飲酒、不健康飲食、缺乏運動及肥胖等。 乳癌有可能預防嗎?本專欄在過去討論許多的研究發現是很難;因為,除了扣除PM2.5,維他命A、C、E及喝酒外,難以逃避的是抗生素。 自從抗生素在國內濫用後,類固醇的使用更是後來居上,尤其在皮膚病方面的治療!然而,由於傷害不是短期內可以看到,再加上駝鳥心態的驅使下,大多數的婦女對於「西方國家」的研究大都選擇視而不見。另一方面,令人便擔心的現象是太多人只相信已經在某一部分經過修飾的「中文醫藥資訊」。 以乳癌防治基金會2020/1/1的防癌資訊為例,在其所披露的4項預防乳癌的因素中就沒有討論到抗生素使用(https://www.breastcf.org.tw/contents/news_ct?c=4&id=285&page=9);在台灣癌症基金會也出現相同的情況(https://www.canceraway.org.tw/cancerinfo.php?id=EC4BC652-18B3-464C-B19D-CB0C49C64285)。 2014權威的美國醫學會期刊就刊登一篇論文,結論是抗生素的使用增加乳癌的發生及死亡(Use of antibiotic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incident and fatal breast cancer.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198216),2019年一篇系統性回顧的論文也指出,人的一生使用到抗生素也將微微地增加罹患癌症的風險(https://www.mdpi.com/2072-6694/11/8/1174)。同樣的結論在2023年的癌症研究與臨床腫瘤學期刊中之一篇論文中也持同樣的看法,並強調存在正向的關連(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00432-022-03998-z)。 在預防癌症的這條道路幾乎很難,但是,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