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5的文章

新冠疫苗增加罹患皮蛇風險

「帶狀疱疹」,也就是一般俗稱的「皮蛇」其實就是曾經感染水痘之病毒的復發,雖然此病大部分不會致命,但是其後遺症卻可能讓人痛苦不堪。 細菌與病毒最大的差別在於細菌可以藉著免疫系統的運作而被消滅及被排出體外;然而,病毒非但無法被排險體外,甚至於會寄生在體內的某一個臟器,例如:腸病毒和諾羅病毒。 事實上,任何年紀的人都可能得到帶狀疱疹,但是此症卻好發於年紀大及免疫力較差的人,甚至於惡性腫瘤的病人也較易發生。當發病時,在數天至三星期內,沿著皮節分布之相對的表皮便會長出紅斑,接下來就會長出水疱。最常出現的位置就是胸部、背部,其次就是臉上三叉神經分佈的區域,而頸神經及腰神經分佈的位置則較少。 疾管局報告指出,國內民眾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機率約為32.2%,等於每三人就會有一人皮蛇上身。2024年的最新研究,曾感染COVID-19的患者相比未感染者帶狀疱疹風險恐增加2.16倍(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93304)。 無可否認地,當新冠肺炎盛行之際,大多數的人「努力地」接受疫苗注射。先不討論當年的疫苗至今是否已經都經過許可取得藥證,但是,那時候所施打之未取得藥證之疫苗所帶來的後遺症卻是一一呈現。2021年的研究指出,55名疫苗接受注射的人中就有21名得到皮蛇(https://www.derm.theclinics.com/article/S0733-8635(21)00053-X/fulltext#tbl3)。2022年的一篇論文指出,一名婦女在注射完3分鐘後皮蛇就纏身(https://academic.oup.com/milmed/article/187/Special%20Issue_13/e1556/6225467)。 病毒就是中醫所討論之六淫中的「風熱」。中醫一直以來強調「全人」的治療思維,亦即不同於西醫之針對「細菌」或「病毒」而去進行消滅。冷靜地思考一下,倘若身體的內在生態環境適合「細菌」及「病毒」的發展,在無法確保將渠等消滅到「0」的狀態時,它們產生反撲的時間不就是早晚的問題嗎? 不相信?請細心地觀察那些長期服用性病藥的患者,為什麼一旦體內出現「抗藥性」時,醫師馬上換藥呢?因為,不換藥,更嚴重的情況將是指日可待啊!

血糖用藥成分Metformin增加貧血風險

國民健康署統計,糖尿病是國人位居十大死因之ㄧ,每年近萬人因糖尿病死亡。統計發現,全國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的病友,且每年以25,000名的速度持續增加。 Metformin是屬雙胍類(Biguanides),臨床上因其具抗高血糖作用,降低基礎與飯後血糖,不會再刺激胰島素的分泌及不會再造成低血糖現象而被廣為用。 無可否認地,國人所接觸到的中文醫藥資訊幾乎都是一面倒地只報導優點,而忽略缺點,甚至於是會致命的部分根本上都是略而不談。 然而,令人擔心的是這樣子的發展卻已經成為常態! 臨床上就發生過「乳酸中毒」致命的案例。依據衛福部核准的metformin藥品仿單記載,該藥有導致「乳酸中毒」的風險。雖然乳酸中毒是metformin罕見且嚴重的不良反應,但機率極低(約十萬分之三),然而,臨床上卻有一半的患者因為腎功能不全因素而死亡。此外,高齡、心臟衰竭、肺部、肝臟功能不佳者、嚴重感染、脫水、酗酒、以及與顯影劑併用(兩天內)等,都會增加乳酸中毒的風險,也都是metformin的使用禁忌(https://www.tdrf.org.tw/2018/03/21/knowledge02-5/)。 事實上,你我週遭常可以看到服用學名藥metformin控制血糖藥而出現貧血的情形屢見不鮮。2020年糖尿病照護期刊的一篇論文就證實metformin會導致貧血的關係在但確實的機制不明(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2801130/)。 多年來,臨床上一直鼓勵有血糖波動傾向的患者務要堅持規律地於三餐後散步10~15分鐘,每天務必面向東方,閉上雙眼,讓太陽公公協助修護細胞。事實證明,不用吃藥也可以讓胰臟再度恢復分泌胰島素的。 請切記,身體一有問題請以最自然且沒有傷害的作法讓身體的內鍵自癒功能發生作用。 現實的生活裡可以看到,凡是有慢性病一開始就服用藥物進行控制的人,最終都有後悔的念頭!畢竟,服用藥物控制一段時間後,更沒有勇氣脫離藥物的控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