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月流火談中醫


詩經中,在國風豳風中有一首名為七月的詩裡談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這一首詩中,七月係指夏曆的十一月,約當我們目前所習用之農曆的十一月。這句「七月流火」乃用指涉天氣在七月慢慢地轉涼之意。

古時候的中國,在漢朝之前一直是處於一個不穩定的時期。隨著物換星移等時空因素之改變,曆法也隨之改變。當然,這一個道理也同樣地發生在中醫這一個領域,也因而造就了今日的中醫存在著各家學派所提出的學說與理論。然而,不可諱言地,也導致中醫走向分歧,使得後代習醫者更加費心。

中醫將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而這一個小宇宙是配合著地球這一個大宇宙之運行在運作。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昔時一年中的農業活動;中醫也依據大自然的運行法則歸納為如黃帝內經素問篇中之六微旨大論所論之「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故非出入,則無以生長壯老已;非升降,則無以生長化收藏」。簡單地說,人的生命之所以能夠維持端賴著「氣」的升降,一旦「氣」的升降出現異常,那麼生命之「生、長、化、收、藏」的運行過程也會隨之受到影響。

脾胃論一書作者李東垣為依據此一論述,提出春季用藥須著重於「吐」,以發冬季伏病之邪,夏天則以汗法以達到疏條氣機之目的,在秋季則用下法,以期能達到將體內之廢物透過二便一舉排空,不使病邪有絲毫伏留的空間及時間,以應冬季貯藏之用,至於冬天時則不宜使用寒涼藥以治病,以避免傷及腎之先天之氣。

隨著廿四節氣之變化,中醫也發展出一套「類比」之治法。現代之感冒在中醫眼中有風寒、中風及風熱之分別。對於風寒證型的可以麻黃湯治之,中風證型的則治以桂枝湯,風熱型者則可用桑菊飲;另外,銀翹散則對於溫病,也就是現代所稱之流感有一定的功效。

同理,在施行針灸時就必須依循難經第七十難中所論之「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變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變在下,故當深取之」原則,除應考慮季節因素之外,並需視針刺之部位、病證的需要以及針感的程度而決定針刺深度。畢竟,人的氣血之運行乃與季節息息相關。換句話說,自然界的陽氣在春夏二季時是上行,人體的陽氣也因而趨向淺層表皮,所以針刺時稍微淺刺方可竟功;但是,秋冬季時則自然界的陽氣向下,人體的陽氣也趨於深層,所以針刺深度就必須稍微深一點。


中醫是大智慧!中醫絕對不是他類醫學眼中所論斷之經驗醫學而已;中醫是一種哲學中的醫學,容納百家思想的熔爐。須知,世界上任何一種醫學是絕對無法依賴著憑空想像而建立之邏輯推論就可以達到拯救人類的生命。講得更實在一點,前人的奉獻與犧牲之功勞是不容抹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穴位按摩解決足底筋膜炎

查覺體內濕氣重要關鍵訊號

顧好脾胃才有保健本錢